4月本該是草長鶯飛的時節,但此時俯瞰布楞溝,縱橫的溝壑依然呈現出深淺不一的土黃色。在這片單一的色彩中,一抹明亮的紅色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布楞溝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整齊排列的房屋。
村民寬敞的新屋里,過冬的火爐還沒有撤去,爐子上的茶水壺咕嘟冒著熱氣。屋里一邊是傳統的火炕,用漂亮的瓷磚和鮮艷的床單裝飾一新,另一邊是皮質沙發、組合柜、電視等現代家具家電——這是如今東鄉族民居最常見的家居布置。
自今年春節起,布楞溝村群眾家里又多了一件裝飾,那是縣里印制并贈送給各村各戶的2017年年歷,上面印有習近平總書記來東鄉縣時的照片和講話。村民們紛紛把年歷掛在家中最顯眼的地方。
吃水不忘挖井人,布楞溝村民至今難忘4年前那個命運轉折的日子。
布楞溝新村
把總書記囑咐的事辦好
布楞溝村老支書馬占海清晰地記得2013年2月3日見到總書記時的每一個細節?!傲暱倳浤軄砦覀兇逭媸遣蝗菀?。當時這里還沒有修水泥路,塵土有十幾公分厚,走幾步土就進了鞋子?!?/span>
布楞溝村曾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生態最脆弱、基礎條件最差、群眾最貧困的地方。2012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624元,其中低保、種糧直補等國家惠農資金就有1285元,占村民年收入的近八成。
干旱、缺水、交通不便,嚴酷的自然環境導致的就醫難、上學難、增收難,是布楞溝人脫貧最大的阻礙。馬占?;貞浾f,幾年前曾經有村民在修房頂時不慎跌傷,7個村民花了兩小時,才將傷者抬到達板鎮上醫治。
“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讓貧困群眾盡早脫貧,過上小康生活”,這是總書記對布楞溝村發展的囑托。布楞溝的巨變也由此開始。
在習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成為東鄉縣的對口幫扶單位,出資2400萬元為布楞溝村修建通村道路,僅用兩個月就改寫了當地出行難的歷史。如今,一條長達20多公里的水泥路從溝對面的山上直通到村里每一戶門前,昔日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難行的景象一去不復返。
當年習總書記走訪過的農戶馬麥志一家如今已經搬進了新居。這片易地搬遷的新村是2013年底建成的,56座紅磚灰瓦房整齊排列。走進馬麥志家,只見兩間房屋寬敞明亮,水泥硬化的院子干凈整潔,院中央的自來水龍頭安裝在一塊水泥碑上,上面鑲嵌著“吃水不忘總書記,永遠感恩共產黨”兩行紅字。馬麥志介紹道:“村里家家戶戶水龍頭旁都寫著這句話。在外打工的大兒子聽說家里搬了新房子,帶媳婦回來探望,還特意在水龍頭前合影留念?!?/span>
如今,布楞溝的村民大多搬進了新居,老舊危房全部完成改造,只有馬麥志家的舊宅被保存下來,建成了布楞溝村史館。低矮破敗的土坯房周圍新房環繞,強烈的對比訴說著布楞溝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同被保留下來的還有房前一口水窖。一米見方的窖口沒有遮擋,往下看,渾濁的雨水僅能勉強沒過窖底。布楞溝的年均降水量只有290毫米,蒸發量卻達到1490毫米。村民們常年靠收集雨水滿足生產需要,生活用水更是要到幾小時路程之外的洮河去取,成本高昂。隨著東鄉縣中西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實施,布楞溝村家家戶戶通了自來水,水費從每噸120元降到每噸3元,村民終于用上了洗衣機。
“總書記親切地詢問我孩子有沒有上學,還給孩子們贈送了書包、文具盒、小學生詞典和課外書?!瘪R麥志回憶道,“這些都是我們家的珍藏?!蹦且惶?,每個東鄉族學生都收到了這樣一套學習用品。
布楞溝新貌
習總書記的關心激發了村民們對教育的重視。如今布楞溝小學共有6名老師和51名學生,開設了學前班到小學六年級的全部課程,孩子入學率達到100%。據校長張學虎介紹,總書記到來之前學校條件簡陋,只開設低年級課程,高年級學生必須到14公里外的達板鄉上學。2014年,布楞溝小學建了新校舍,還修了塑膠操場?!皩W生們有了活動空間,以前沒法開設的乒乓球、羽毛球課程,現在都有了?!?/span>
布楞溝村整體扶貧開發工程實施4年來,各級政府全力行動,把水引來了,把路修通了,把新農村建好了……2014年底,布楞溝村實現了整村脫貧。馬占海自豪地說:“總書記囑托的事情,我們完成好了。如果總書記再來,我一定要好好向他匯報工作?!?/span>
告別“靠天吃飯”
布楞溝新村對面的山坡是集中連片修建的層層梯田。人工平整的土地需要被精心分隔成一個個方格,筑起土坎,將栽種山杏、油松、刺槐、紅沙柳等苗木,再引自來水上山噴灌,世代黃土裸露的荒山荒坡從此染上綠色。在新村背后的山坡上,幾臺挖土機正在忙碌作業,今年之內這面山坡的綠化工程即將完成。
貧瘠的土地和干旱的自然環境使布楞溝人自古以來“靠天吃飯”。東鄉縣的坡改梯項目由縣水保部門規劃,林業部門提供苗木,發動群眾實施,已累計在布楞溝流域新修梯田8700多畝。當地莊稼廣種薄收,栽樹樹難活,造林不成林。如今依靠縣里的技術支持,整好梯田,修建灌溉工程,村民就再也不怕干旱了。培育好土地,村民還可以通過種植皇冠梨、花椒、包核杏等經濟林來增產增收。
馬占海已于2015年退休。如今老人的生活十分充實,除了堅持下地干農活,還要照管圈里的十幾只羊。他告訴記者,家里養的母羊剛下了小羊羔,他正打算找人修個新羊圈。為鼓勵群眾擴大養殖規模,自2015年起,村民每新建一間羊圈能得到政府2000元補助。
東鄉族村民的養殖暖棚
羊肉是東鄉族人餐桌上的主菜佳肴,因此,養羊也是村民的傳統收入來源之一,一直有“無羊不成家”的說法。隨著“東鄉手抓”羊肉品牌的知名度日益提升,臨夏州和東鄉縣將以養羊為主的畜牧養殖作為布楞溝村的主導富民產業,通過發放良種、技術培訓等惠農政策,鼓勵村民發展養殖產業。村民們的積極性很快被調動起來,如今已建起了5個規?;酿B殖場。
俯瞰布楞溝村全貌,在新農村對面的半山腰,三排綠色屋頂的建筑整齊排列,十分醒目。這是村民馬達伍德回鄉開辦的養殖場。而此前,他已在外漂泊打工15年之久。
布楞溝村翻天覆地的變化,是馬達伍德決心回鄉創業的主要原因。2015年9月,他帶著妻兒,沿著新修好的水泥路,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馬達伍德同時也帶回了先進的經營理念,他采用資金入股的方式成立合作社,村民出資1萬元入股,年底可獲得分紅2千元。此外,村民還可進入養殖場工作,獲得相應的工資報酬。2015年9月至今,他的養殖公司陸續出欄2500只羊,每只羊的凈利潤在100元至120元之間,加上存欄羊,目前公司營業額已達40萬元。
布楞溝常年干旱少雨,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因此成為村民增收的另一個渠道。據有關統計測算,東鄉縣全年日照總時數平均為2100~2500小時,平均每天實照5.9~6.8小時,年可利用小時數1100小時以上。東鄉縣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實施了光伏扶貧項目,讓“干旱”這一阻礙村民致富的因素變成了可利用的優勢。布楞溝新農村的每戶紅屋頂上都安裝著一塊黑色的3千瓦光伏板。別看這小小一塊光伏板,每天平均發電650千瓦左右,每年能為農戶帶來約3000元的增收,并能夠持續獲益20年以上。如今,這56塊光伏板已全部順利并網發電,預計年發電量237250千瓦,年收入16.84萬元。
在距離馬達伍德的養殖場不遠處有一片新種植的苗木,這是布楞溝村今年首次培育成活的黑枸杞。在陽光下,嫩綠的枝葉充滿生機。為幫助村民尋找更多致富途徑,臨夏州和東鄉縣一直在努力培育新產業。今年培育的7畝黑枸杞已經達到了85%的成活率,并正式向村民推廣。目前村民報名參加此項目的規模已達到150畝,報名的村民將得到縣農牧局免費提供的枸杞苗。
布楞溝里通了致富路
雖地處“窮山惡水”的環境,布楞溝村民從來沒有放棄過改變自身命運的努力。相信來年再來這片山谷,一定能看到黑枸杞、甜高粱、覆膜玉米等更多作物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
天地更廣,底氣更足
4年前,東鄉族小伙馬進福還在蘭州讀大學,聽說習近平總書記到布塄溝的消息后,十分激動。讓更多人走進自己的家鄉、了解自己的家鄉的念頭,在他的心底萌芽。于是,他將在蘭州大學交流學習的美國、香港大學生請到東鄉縣調研,與他們一同探討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畢業后,馬進福成為臨夏州民委的一名公務員。在此次采訪的短暫數天中,他主動為我介紹家鄉的發展變化和東鄉族習俗。我知道,他不僅是為了完成工作,更是出于對家鄉的熱愛和對外宣傳家鄉的迫切心情。
馬進福說,如今東鄉人底氣足了。
是的,如今的東鄉人面對的是一個更寬廣的世界。隨著“東鄉手抓”羊肉品牌知名度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東鄉族青年有意外出創業。東鄉縣為這些勇敢改變命運的年輕人提供資金補助和政策扶持。此外,“布楞溝羊肉”“布楞溝刺繡”等特色產品也成功打開市場,遠銷北京。中石化掛職扶貧干部、東鄉縣副縣長嚴超告訴我,在去年北京中石化總公司開展的“感恩中石化、真情回饋”義賣活動中,共銷售布楞溝婦女手工產品700余件,銷售額達1.4萬元,并現場簽訂了價值5萬元的產品訂單。
2016年,臨夏州借建州60周年大慶推出了花兒劇《布楞溝的春天》,用花兒這種傳統藝術形式將布楞溝的故事演繹出來。劇中這樣唱道:
“山間大道已通暢,校園里歌聲朗;
世世代代誰曾想,窮山變成幸福莊?!?/span>
我站在4月布楞溝的土地上,見證著它的春天已經來臨。
布楞溝黑枸杞實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