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寧夏吳忠,“黃河”“絲路”“回鄉”是無法繞開的三個關鍵詞。
“北來南客添鄉思,仿佛江南水國鄉?!敝煸暗谑?、封地寧夏的慶親王朱梅的這句詩,道出了吳忠的靈魂所在。無疑,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最戀是吳忠。黃河水流經青海、甘肅到吳忠的青銅峽,才算真正進入塞上江南。這里,曾是從秦漢到隋唐大力興修水利引來民族交融的富饒之地。自秦漢先后開掘了秦渠、漢渠等水渠,使這里林帶成網,旱澇無虞,農業發達,沃野數百里,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譽。
同時,吳忠也是古絲綢之路西出塞上的商埠重鎮,被譽為“水旱碼頭”“天下大集”。早在漢唐時期,這里的民間貿易活動就很頻繁。明清兩代,一度成為陜西、甘肅、內蒙古鄰近地區和京、津等地的商品集散地。民國時期,這里更被譽為寧夏的“華爾街”。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時,吳忠已成為寧夏的第二大商業中心。
斗轉星移,今天的吳忠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走在了時代的前沿。2012年9月,國務院批準建立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吳忠作為開發開放核心區,率先在全區出臺《內陸開放型經濟先行區建設行動綱要(2013-2020)》,提出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先行區的“1357”戰略。即打造一個產業核心區;構建對外貿易、承接產業轉移、資源整合集聚三個經濟合作區;搭建對話交流、經濟合作、人才培養、信息共享、金融服務五大對外開放平臺;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基地、沿黃經濟區現代服務業基地、現代高效綜合農業示范基地、寧夏中部干旱帶節水農業示范基地、沿黃城市精品特色旅游基地、中國回醫藥研發生產基地、西部地區休閑宜居商務中心等七大優勢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
從黃河樓俯瞰吳忠市
以德經商 誠達天下
五月,是吳忠槐花飄香的季節。風吹過,槐花簌簌從樹上落下,在地上鋪上了一層“白毯”。12年前同樣的季節,王占山從老家中衛來到吳忠,指望在這里闖出一番事業。
回族是擅長經商的民族。歷史上,回商貿易活躍在黃河兩岸,形成了很多的回民聚居區和商貿區,如蘭州小西湖一帶的回民區、鄭州和開封等城市的回民區、塞上回鄉吳忠市利通區等。
王占山之所以選擇來吳忠發展,正是看中了它濃郁的商業氛圍。民國時期,吳忠街上的回族商號不僅是地方經濟的支柱,甚至一度成為影響寧夏經濟的晴雨表。當時,回商何義江開辦的聚源恒商號,生意輻射到天津、西安、包頭、西寧等地;馬振邦的振興永商號、馬月坡的福興奎商號等八大商號,成為業績和聲譽遍及西北地區的吳忠回商代表。
如今的王占山,是寧夏紅山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從一個加工辣椒面的小作坊到今天注冊資本達8200萬元、旗下擁有6家子公司的控股企業,他靠的不僅僅是聰明靈活的頭腦,更有“誠達天下”的商業情懷。
2009年,王占山和研發團隊創新性地開發出明星產品寧味火鍋底料,這是一次大膽嘗試?!澳壳笆忻嫔献畛R姷氖谴ㄎ痘疱伜兔晌痘疱?,它們有各自的優點,也有不足。川味火鍋吃多了容易上火,蒙味火鍋則會感到油膩,我們的產品選擇性地保留了兩種火鍋底料中的部分調味料,加入寧夏的養生食材,如賀蘭山野生菌、寧夏枸杞、亞麻籽油、胡麻油等,形成了寧味火鍋辣而不燥、鮮而不膩、注重養生的特點?!边@種獨具特色的火鍋底料一面世,就很受歡迎。隨后,王占山又在此基礎上開發出火鍋蘸料、豆瓣醬、“下飯菜”、炒菜調味料等系列產品,均取得不錯的銷售業績。
2013年,紅山河入駐吳忠金積工業園區,在園區積極溝通與協調下,公司的銷售額連連攀升,名聲也越來越大。2014年11月,紅山河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交易系統成功掛牌上市,為公司注入了更多依托資本和研發力量。隨著企業越做越大,一向敢闖敢拼的王占山不滿足于眼前的食品生產。幾年間,他走訪了國內許多同行,又去中東、歐洲考察。今年4月,中國(吳忠)西部特色食品科技與產業發展論壇在吳忠召開,就我國民族地區特色食品產業現狀及趨勢、加快民族特色食品在技術、政策、標準等的產業價值提升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紅山河是論壇的承辦方之一,王占山在會上做了主旨演講。
吳忠金積工業園區綜合部負責人金曉峰,從抽屜里拿出厚厚一沓名片說:“園區目前共有218家企業,其中規模較大的有65家。名片是我在這工作5年間從國內外各大博覽會上收集到的,這些企業都和我們園區的企業有合作意向,有中國的,更多是國外的?!蹦壳?,園區許多企業都開展了海外業務,產品遠銷新西蘭、德國、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阿聯酋等國家。
截至2015年,寧夏作為永久會址的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已成功舉辦5屆。這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向東看”和中國“向西走”的新窗口。吳忠,因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濃郁的回族風情,成為第五屆博覽會的重要分會場之一,共簽約項目11個。今年9月,2017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召開。8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機構,139家大型商業協會,6500多家大中型企業和金融機構的代表,以及4.7萬多名參展商、采購商將會參會參展。園區各企業都對這場盛會翹首以盼?!皳f這一屆博覽會將有商品貿易、服務貿易、技術合作、投資金融、旅游合作五大板塊,9項活動中有7項是由相關國家部委和自治區政府共同主辦,確?;顒淤|量更高、成果更實!”金曉峰興奮地說。
2016年1月15日,寧夏首趟國際貨運班列順利開行,標志著寧夏直達中亞國家的陸上絲綢之路正式打通。同年5月,阿聯酋航空迪拜-銀川-鄭州航線首航。至此,寧夏成為阿聯酋航空在中國內地繼北京、上海、廣州后的第四個、中西部地區的第一個通航點。一條空中絲綢之路,加強了寧夏與世界的聯系,通過迪拜中轉,寧夏的特色產品、貨物以及乘客,可方便到達全球六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個目的地。
開放的吳忠內通外聯,讓昔日絲路古道上的“天下回商”真正實現了“誠達天下”的夢想!
游客在穆民新村郭占武家參觀
福建游客在穆民新村
黃河金岸 休閑回鄉
作為寧夏第11座跨黃河公路大橋,吳忠黃河大橋是吳忠市利通區通往青銅峽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黃河金岸建設的標志性工程。出租車司機聽說我要去青銅峽,笑著對我說:“你是外地人吧,我們吳忠人管青銅峽叫小壩?!?/span>
跨河大橋的東側,一座雄偉高大的仿塔樓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熱情的司機師傅介紹說:“這是中華黃河樓,2012年底建成的。我小時候,小壩這里的黃河邊上就是一片荒灘,誰能料想現在發展得這么好,游客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意也好做了?!?/span>
寧夏黃河博物館就設在中華黃河樓主樓內,館內陳列展品分黃河文化、灌溉文化、農耕文化、回族文化、黃河新韻等5個部分。大廳內的LED-3D技術展覽屏以及實物等,再現了數千年來從大禹治水到當代治理、開發、利用黃河造福人類的歷史,頗令人震撼。乘電梯上至頂層,是環形的觀景臺,可以俯瞰整個吳忠城區。放眼眺望,沿著黃河兩岸,兩條平行而建的大道如銀龍一般與黃河相伴相行?!斑@是濱河大道,是‘黃河金岸’建設中的重要工程?!?/span>
工作人員詳盡的講解,讓“黃河金岸”這個概念在我頭腦中逐漸明朗起來。2007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十屆一次全會正式提出打造“黃河金岸”的宏偉目標。自此,沿黃城市帶建設被賦予“協調統籌、和諧永續、以人為本”的深刻內涵:建設以黃河中上游引黃灌區為依托,地緣相近、交通便利、經濟關聯度較高的首府銀川市為中心,石嘴山、吳忠、中衛3個地級市為主干,青銅峽、靈武、中寧、永寧、賀蘭、惠農、平羅和若干個建制鎮以及寧東基地集群協調分布,城鎮間保留一定農田、林地、水面等綠色空間,通過高效便捷的交通走廊連接為一體的沿黃城市帶。
經過10年的發展建設,黃河金岸變得旖旎多姿。寬闊平坦的濱河大道像一條金色的珠鏈將銀川、石嘴山、吳忠、中衛等城市連為一體,城市集群效應正在顯現。從銀川走濱河大道,開車只需40分鐘便可到達吳忠。中華黃河壇、中寧枸杞博物館、靈武黃河書院、青銅峽黃河樓、銀川黃河小鎮……一批標志性建筑先后建成,為古老的黃河增添了新的風景。自2010年開始,在這里已連續舉辦5屆寧夏黃河金岸(吳忠)國際馬拉松賽。今年9月,第六屆寧夏黃河金岸(吳忠)國際馬拉松賽將再次鳴槍開賽。
從中華黃河樓沿濱河大道向西南方向行駛大約20多公里,就可到達著名的青銅峽黃河大峽谷風景區。雖已入夏,但傍晚時分的陣陣微風,還是讓人感到絲絲涼意。我與4名來自安徽的游客一同搭上了景區的快艇,沿著黃河順流而下。開快艇的回族小伙子名叫馬林,20歲出頭的樣子,皮膚黝黑,身材魁梧,家住離景區不遠的余橋村。他的太爺爺曾經是黃河上的渡夫。京包鐵路沒修好之前,這里每天有大量的木船、皮筏往返,大批糧油、皮毛、藥材自青、甘等地運來,從晉、魯等地運來的棉布、絲綢、瓷器等在這里被轉銷往西北地區,商貿的興起繁榮著余橋村等一批沿黃而生的村落。
我們的快艇一路乘風破浪,經過青銅峽攔河大壩、青銅古鎮、大禹文化園、水利博物館,最終到達108塔景區。正值夕陽西下,黃河水連同岸邊的蘆葦一同被染上了金黃色,峽谷兩岸的山體像火焰山般高高聳立著;遠處108塔的塔群依次排列在山上,耀眼的金色仿佛是古塔散發出的佛光??磻T了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一時間,同行的安徽游客對這雄渾大氣的黃河景觀驚嘆不已,不停地拍著照片。臨別前,馬林不忘熱情地叮囑我們要在吳忠多玩幾天:“吳忠的美,可是幾天幾夜都說不完吶!”
的確,在一河之隔的吳忠市利通區,所呈現出的是與青銅峽市不一樣的美。來吳忠旅游體驗回族風情,最不能錯過的地方就是穆民新村。這里原本是利通區東塔寺鄉的一個回族自然村,2001年利通區以打造回族民居民俗文化展示村為目標,將原石佛村八組的舊民居進行翻建、道路進行硬化,將其打造成了一個全新的回族家訪式旅游接待村。它先后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點,國內首個家訪式旅游景點,以及國家民委首批命名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去年5月,我曾來穆民新村采訪過,參觀了村里新建的回族民俗展覽館,并在村民陳娜家做客。當時,熱情好客的回族姑娘陳娜給我沏的蓋碗茶香甜可口,一解我的干渴與疲憊。今年,她家的小店被“掛”上了網,不僅可以提前預約住宿和餐飲,油香、馓子、牛肉辣條等回族特色小吃也可以免費送貨上門。就在我和陳娜閑聊期間,她的手機響個不停:“我每天都要接七八單外賣,一天最少都能賣出50個油香,四五斤牛肉辣條,馬上要送餐去了!”
其實,不只是陳娜家忙得不亦樂乎,村里其他接待戶也沒閑著。正值旅游旺季,旅行團帶著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前來參觀體驗。在村民郭占武家,來自福建福州的30多名游客正品嘗地道的回族美食。今年是閩寧對口幫扶協作21周年,寧夏針對福建籍游客推出21家4A級以上景區的優惠政策,很有吸引力。前些日子,郭占武將家里的三間房重新裝修一番,設計成了傳統的回族居家風格:木質雕花的柜子、餐桌,寬大的土炕上擺了張精致的小木方桌,上面放著馓子、杏干、槐花糕等小食,都是純手工制作。粉刷一新的墻上,掛著回族花兒會、開齋節圣紀節等節慶圖片。
游客一撥撥走了,郭占武和鄉親們也結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自從村里開始搞起旅游,全國南來北往的客人他都接待過,中東和歐洲的游客也不少見。他喜歡聽客人講各地的風土人情,望著旅游大巴車漸漸遠去,他滿懷期待地對我說:“等再賺幾年錢,我也要出去走走看看!”
秦腔花兒 中華一脈
今年4月29日,在寧夏引黃灌溉古渠系“申遺”萬人簽名的現場,有這樣一段宣傳詞讓我記憶猶新:從未細究過家門前的古渠,她在寧夏平原這塊熱土上,已經默默流淌過古今。感謝黃河母親的饋贈,祈求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堅守文化自信,全民助力申遺成功。
當日,在青銅峽市中華黃河樓玄武門前的舞臺上,“黃河·拜水盛典”實景演出以一位老者的秦腔黃河謠拉開序幕。50面大鼓齊響,打響開山的陣勢,一場拜水儀式呼之欲出。隨著主祭官一聲“開渠放水”,浸潤著古老韻味的黃河水瞬間爆發“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雷霆之力,水流直瀉、浪花四溢。500多名演職人員通過精心設計的舞美和音樂,重現了流傳千百年的黃河祭典場景,讓觀眾感受到了母親河的氣勢與恩澤。
早在十多年前,一項與黃河文化相關的藝術門類就已申遺成功,那便是著名的秦腔,也是拜水大典中能體現黃河文化的重要元素。說起秦腔,正如作家賈平凹在《秦腔》中所寫:“或問:歷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經者,是非最洶洶者?曰:秦腔也?!鼻厍贿€有一個獨具特色的別稱,為“亂彈”。在秦腔著名的曲目《下河東》里,尤其是花臉一角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
寧夏秦腔劇團榮譽團長、75歲的馬桂芬對秦腔情有獨鐘,她出生于新疆喀什,父親是回族,母親是維吾爾族。11歲那年,母親得知吳忠市秦腔劇團要招收學徒,便給馬桂芬報了名。通過面試,她成為劇團新招收的20名學徒中的一員?!澳菚r,劇團條件很差,鋪蓋是用廢舊布景片洗過后縫制的。劇團沒有練功房,無論酷暑嚴冬,練功都在露天的院子里?!瘪R桂芬回憶說。為練好嗓子,每天清晨她早早起床,在水缸邊、井臺旁、城墻根吊嗓子;學戲時,她不滿足于老師教的內容,常常聚精會神地在幕簾后面學習老師的表演。憑著扎實過硬的基本功和圓潤甜美的嗓音,馬桂芬在學徒中脫穎而出。畢業演出時,馬桂芬演的《三回頭》《送女》《打孟良》《盜靈芝》等曲目贏得滿堂喝彩。之后,馬桂芬成為劇團的頂梁柱,活躍在國內大小戲臺上,她扮演的穆桂英、胡鳳蓮、王寶釧、孫玉姣、孫尚香等武旦、花旦、刀馬旦、正旦(青衣)角色,自成一格,頗受注目。
依水而生、依水而盛的秦腔,是黃土地和黃河水相遇時產生的藝術。如今,白發蒼蒼的馬桂芬依然樂此不疲地奔忙于保護與傳承秦腔藝術的工作中。而秦腔,也已不知不覺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你看那一群癡迷的秦腔票友,他們中有漢族、也有回族。會吹拉彈奏的,各自帶了胡琴鑼鼓之類的樂器;會唱的,帶了一副好嗓子和滿腔熱情;即使什么都不會的,也會三五成群地結伴前來,一呆就是一下午。除了秦腔大戲班子,還有活躍于鄉村星羅棋布的秦腔皮影戲、秦腔木偶戲等小戲班子。在一些農村自發形成的秦腔自樂班上,演員即觀眾,滿月、壽誕、紅白事、趕廟會都要唱上幾場。今年2月,歷時近三個月的青銅峽市“走·黃河岸邊吼一聲”秦腔大賽落下帷幕,13場角逐中勝出了19名優秀獎選手。秦腔高亢的曲調,已然成為黃河的另一種聲音。
除了秦腔,還有一種民間藝術在吳忠各民族中廣為流傳,那便是2010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花兒。每年的農歷四五月,西北各地都會舉辦大小不一的民間花兒會,雖然沒有親身參與過,但一些相關視頻影像在我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給我一種民間集體狂歡的感覺外,更多的震撼則來自這個古老民間藝術頑強的生命力。正如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所說:“中國的民歌里,論流傳范圍之廣、參與民族之眾、曲令之豐富、格律之別致,還真沒有超過花兒的!”從2010年起,寧夏文化部門就啟動了花兒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程,并全面實施教育傳承計劃。
與秦腔一樣,花兒不僅僅是回族同胞茶余飯后的娛樂,更是許多漢族同胞們的“新寵”?;▋壕瓦@樣成為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橋梁,成為各民族共有的文化遺產和精神家園。
由吳忠市回族藝術團創作的花兒歌舞劇《曼蘇爾》,是根據當地同名的民間故事精心創作改編的歌舞劇,采用花兒、民間小調等元素,體現了獨特的回族風情,彰顯了民族團結的時代主旋律。自2011年首演以來,該劇榮獲第八屆全國戲劇文化獎等7項大獎,得到普遍贊譽,也使更多的人對回族文化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
如今,借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東風,花兒早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2013年10月,吳忠市回族藝術團受邀赴日本進行交流演出,《歡樂的響板》《祈?!贰犊谙衣暵暬▋呵椤返任璧冈跂|京世界旅游博覽會上很受歡迎。2014年,在中國與馬來西亞建交40周年之際,吳忠市回族藝術團又應邀前往吉隆坡演出。
難怪,曾有人這樣說過:秦腔與花兒,是黃河岸邊開出的兩朵絢麗之花,一支生著漢族文化的根,一支展著回族文化的葉;黃土地如父親般給予她們養分,黃河水似母親的乳汁涓涓不斷,她們本是中華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