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處中原,位于黃河中下游地區,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古往今來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區。 “老家”河南,石榴正紅。
中原大省河南,56個民族齊全,屬于典型的少數民族散居省份,少數民族戶籍人口超過160萬。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完整準確全面把握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中原大地常開長盛。
自本期開始,本刊將連續推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河南實踐”專題報道,講述生動鮮活的民族團結進步好故事,全方位、多方面深度呈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原大地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取得的經驗、成就。
民族工作,中原真“中”!
——民族團結進步好故事處處皆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在焦作,“邘新社親”的故事家喻戶曉?;刈寰劬哟宕笮虑f村與漢族聚居村邘邰村在明朝正德年間結下“社親”,從此500多年來兩村回漢村民不分你我,留下200多個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感人故事。傳承至今的“邘新社親”作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典范,在中原大地廣為推廣,并不斷充實新的內涵。
在汝州,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汝州市金庚康復醫院院長宋兆普,自2015年起18次赴新疆巡診,共接收3批來自南疆等地的52名腦癱患兒來汝免費治療,并與當地醫院聯合組建4家腦癱康復機構,使6200余名患兒得到治療,其中3000余名患兒實現康復,同時吸納當地680余名群眾就業,他被孩子們稱為“愛心超人”。
在南陽,鎮平縣石佛寺鎮天下玉源社區居民熱阿衣蘭·阿不來提,來自新疆烏魯木齊。樂于助人的她被聘為社區干部以來,熱情地為群眾提供翻譯、咨詢、政策法規宣傳等服務,同時還成為了一名漢族兒童的“代理媽媽”;而來自新疆和田的阿卜杜拉·麥提卡斯木曾在漢族“王大哥”的幫助下做起玉石生意,如今已在新疆開辦4家工廠,幫助當地300多名各族群眾實現就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所有工作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聚焦,不斷擦亮民族團結一家親的中原“金字招牌”,各族群眾互幫互助、團結友愛、扶弱濟困、抗疫救災的感人故事不斷涌現,外省區少數民族群眾到河南務工經商的越來越多,豫籍漢族客商到民族地區投資興業、旅游觀光、定居生活的持續增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愈發廣泛和深入。
——“同心圓·共發展”活動創新開展,“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
在開封,杞縣以開展“同心薈?同心黨支部”共建活動為載體,采取“支部共聯、群眾共建、產業共興、精神共有、幸福共享”的“五共”模式,全縣建成20個同心黨支部,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村與村、社區與企業之間形成共建關系,共同謀劃致富舉措、共同開展連心活動,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開創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
在漯河,召陵區積極打造以民族團結進步文化長廊、民族團結進步文化游園、民族團結進步同心園區為實體的“一廊一園一區”示范點,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融入各族群眾經濟文化生活;郾城區的回馬村和香陳灣村作為結對村,開展“共上一堂黨課、進行一次民族團結先進評選活動、開展一次志愿服務、幫扶一個項目、辦好一件實事”的“五個一”活動,讓各族群眾攜手同心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在平頂山,郟縣姚莊回族鄉組織少數民族聚居村與周邊村結對,共同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共同發展產業促進就業創業,共同改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共同聯誼走訪促進民族團結交融,發展壯大特色養殖、休閑采摘、特色餐飲、食品加工等優勢產業,促進各族群眾同心同行、攜手并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創新開展“同心圓·共發展”活動,組織全省844個少數民族聚居村與周邊村(社區)“一對一”“一對多”共建結對1514個,通過友好結對、定向幫扶、宣傳教育、文體活動、評先創優、節慶互動等多種措施,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進各族群眾在經濟上相互依存、生活上相互融入、情感上相互親近,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創建工作碩果累累,有形有感有效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鄭州,管城回族區西大街街道平等街社區的“謝阿姨工作站”家喻戶曉,82歲的“謝阿姨”謝瑞清在社區生活了50多年,自2015年與社區各族群眾組成“民族團結小分隊”以來,致力于宣傳黨的民族政策、調解鄰里矛盾、促進民族團結,通過開展剪紙、跳廣場舞、包粽子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助力各族群眾共居共建共享和諧社區。
在開封,順河回族區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主題展館和民族團結進步文化長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民族團結進步相結合,全面展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風采,有效帶動全民參與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積極引導各族群眾樹牢“四個與共”、增強“五個認同”,不斷構建人心凝聚的強大精神紐帶。
在洛陽,洛龍區各中小學持續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為抓手,引導青少年堅定文化自信,增進文化認同,厚植家國情懷;龍門第一小學開設《龍門文化代代相傳》特色課程,用龍門文化引領學生熱愛中華文化,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洛龍區張衡街小學組織開展中華傳統武術進校園活動,讓學生們在體育鍛煉中增強體質、磨煉意志,感受中國傳統體育的魅力。
在商丘,市委統戰部、市民族宗教事務局于今年4月舉行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宣傳月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月現場宣傳活動,著力營造全市各族干部群眾知曉民族宗教工作、學習民族宗教政策法規的良好社會氛圍。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進”工作,逐漸將創建延伸至樓院、景區、醫院、社會組織等,積極打造河南創建工作“2.0版本”,全省集中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宣傳月、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宣傳月活動,各級共表彰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4300多個、模范個人5900余名,形成了人人爭當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的良好氛圍。
“老家”河南,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心靈港灣,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如今的中原大地,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攜手并進,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共同創造美好生活,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文/本刊記者 金向德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2022年第7期
責編:劉雅 流程·制作:王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