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武警戰士利用簡易木橋為瀘定受災群眾搬運生活物資 段力新/攝
中華民族一家親,守望相助心連心。
自9月5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以來,甘孜州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迅速啟動應急響應,全力開展抗震救災工作。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甘孜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團結進家庭”實踐行動領導小組充分發揮實踐行動聯誼聯絡機制作用,匯聚社會各方力量全力投入抗震救災,讓受災群眾切實感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關心關懷,感受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感受到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強大力量。
守望相助 共克時艱
與時間賽跑,為生命護航。災情發生后,來自瀘定縣、海螺溝景區管理局、州直工委、州財政局、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州綜合執法局、新川藏運業、武警二支隊等聯系單位的4730 多名各族干部職工,以及各單位的“石榴籽工作中心”“石榴籽小分隊”等團隊聞令而動、逆行出征,第一時間與震中21694 戶聯誼家庭取得聯系,了解受災情況;傳達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傳遞黨和國家的關心關懷。與此同時,還向聯誼家庭宣傳地震自救、避險科普知識,防止次生災害發生;加強對受災聯誼家庭的心理疏導,做好受災群眾思想安撫和情緒穩定工作,引導和鼓勵大家走出地震陰霾,增強戰勝災害的信心決心,齊心協力參與救援和災后重建。
“災難無情人有情,危難當前顯擔當。甘孜州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民族團結進家庭’實踐行動開展兩個多月以來,干群越走越親,感情越走越深。在這次大災面前,各族干部職工和群眾萬眾一心抗震救災、重建家園,正是甘孜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次生動實踐!”州民宗委主任蘇元明深有感觸地說。
災區各族群眾的安危冷暖、所思所盼,始終是全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團結進家庭”實踐行動聯系單位廣大干部職工深切的牽掛、努力的目標——
甘孜州民宗系統積極響應州委決策部署,嚴格落實領導帶班、24小時值班和重要信息及時報告制度,在州抗震救災指揮部統一安排下迅速組建起由黨員干部帶頭的州民宗委抗震救災志愿服務隊奔赴瀘定災區。同時,成立實踐行動宣傳專班,深入一線深入挖掘抗震救災中涌現出來的各族干部群眾感人事跡、動人故事,推出“石榴花開籽同心——民族團結進家庭實踐行動”系列報道,在全社會積極傳遞正能量。
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州綜合執法局急災區群眾所急、想災區群眾所想,累計4次深入災區沙灣村、牛背山村蒲麥地組 464戶聯誼家庭開展實地走訪慰問活動,向聯誼家庭發放大米、清油、茶葉、月餅等生活物資,發動干部職工向兩個聯系村捐款2.25萬元。
海螺溝景區管理局快速反應,當即組建臨時黨支部和黨員志愿服務隊,結合實踐行動要求,黨員干部沖鋒在前、全力以赴,用實際行動成為抗震救災第一線的“頂梁柱、主心骨、帶頭人”。
州直工委組建8支250余人的黨員突擊隊有序進入震中地帶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同時從州直工委留存黨費中緊急劃撥25萬元支持災區前期救援工作,向州直機關76個基層黨組織5000余名黨員干部發出為災區人民奉獻愛心倡議。
瀘定縣快速成立10個工作專班,黨員干部深入一線開展核災救災工作。一頂頂藍色帳篷迅速有序搭建,一面面黨旗成為最暖心最美麗的色彩,一個個工作人員主動亮出黨員身份,7個“石榴籽工作中心”和85個“石榴籽工作室”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石榴籽小分隊”則用心守護著31 處安置點5000余名受災群眾。同時,全縣90余家個體工商戶和私營經濟業主自發捐款捐物價值62萬多元,部分愛心人士無償提供機具、設備、車輛等救援急需物品,盡己之力積極支持應急救援工作。
州財政局主要領導迅速率隊深入災區核災查災,緊急爭取5000萬元專調資金用于受災地區抗震救災支出,并開通財政資金撥付綠色通道;武警二支隊695名戰士分兩個梯隊深入磨西鎮、得妥鎮開展救援行動;新川藏運業公司及時調配地震應急客運車輛,積極為應急救災車輛提供保障服務……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中秋節當天,州“民族團結進家庭”實踐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干部職工深入海螺溝景區管理局開展“中秋暖心· 情系災區”實地走訪慰問活動,向奮戰在一線的抗震救災人員送去月餅、口罩等物資,并抽調業務骨干全程參與抗震救災群眾工作。此時,在200多公里外的甘孜州道孚縣,好幾個村的村民以及縣里的愛心人士和企業自發組織起來,制作了一批當地的特色月餅——花饃饃,這些寓意美好的“同心圓”月餅在中秋佳節送到了瀘定受災群眾手中。
“我們會一起幫助大哥大姐把家重建起來,盡快恢復生產,鄉村振興一個人、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大家一定要有信心!”震后的第三天,瀘定縣鄉村振興局干部康霞就來到了聯誼戶肖學兵、倪永蓮夫婦暫住的帳篷里慰問,加油鼓勁、出謀劃策,讓夫妻倆感動得幾番落淚。
在貢嘎山小學臨時安置點,瀘定縣委黨校干部龍輝細心地為聯誼戶楊國強老人試穿新鞋。這段時間,龍暉經常來看望老人,“我昨天看到楊老還穿著拖鞋,這幾天下雨怕他感冒,就悄悄問了鞋碼,今天趕緊買來讓他試試?!甭撜x干部的暖心舉動讓77歲高齡的楊國強十分感慨,“她就像自己的女兒一樣,全心全意地關心、照顧我和老伴。每次她們一來,我們心里就踏實多了!”
“倪莎妹妹特別關心我,得知我們一家住在臨時安置點,就馬上趕過來看望我們?!?瀘定縣磨西鎮磨子溝村村民劉忠容言語里滿是感激。自從今年7月甘孜州海螺溝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干部倪莎與她聯誼結對,兩個人就成了彼此牽掛的好姐妹。地震后,劉忠容很快就接到了倪莎的電話。眼下,倪莎正在積極幫劉忠容的女兒聯系就業的事情。聯誼結對干部實心實意的關心和幫助,也讓這一家人對災后重建新家園更加充滿信心。
“卡莎莎,卡莎莎(彝語意為謝謝)……”9月16日,受災群眾肖琴終于坐上了回娘家的大巴車。上車前,已有身孕的她緊緊握住了瀘橋鎮北段社區“石榴籽工作室”負責人龔建平的手,不禁熱淚盈眶?!霸S多人給我們提供了幫助,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我知道,沒有黨和政府的關懷,沒有‘育籽員’們的幫助,我們渡不過這最艱難的時刻?!苯洑v地震后的肖琴身無分文,家人又都在外務工,她在安置點得到了無微不至的照顧,還有干部給即將出生的孩子準備了衣物,這次去石棉縣投奔家人的車費也是龔建平墊付的。
……
在連日的抗震救災工作中,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為結對聯誼戶買生活用品,幫結對聯誼戶解決就業,與聯誼戶一起在田間地頭忙碌,給聯誼戶家的子女輔導功課,第一時間向遇到困難的聯誼戶伸出援助之手……甘孜州各族干部職工千方百計幫助受災群眾解決最希望辦、最迫切辦的事,實現了從“住村里”到“住家里”再到“住心里”的轉變。
中華民族團結互助、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在這次抗震救災中也體現得尤其突出。
“黃院長,醫院需要您,派我去!”地震發生后,東西部協作浙江省選派到瀘定縣人民醫院的醫師王堅主動請纓,帶領20名黨員醫護人員直奔地震重災區——得妥鎮,組建2個醫療救治轉運組,救治轉運群眾80余人。同時,醫療“組團式”幫扶專家人才、瀘定縣人民醫院院長黃君華與一線醫療隊高效聯動,收治傷員140余人,架起了生命接力的綠色通道??拐鹁葹钠陂g,甘孜州160余名醫護專家人才第一時間成立醫療救治工作隊,設立臨時醫療點6個,組建巡回醫療隊2支,為集中安置點群眾發放防疫藏藥“大鍋湯”3000余份,緊急開展傷員救治、轉運及疫情防控等工作。
“我沒有熬夜、喝酒,可以獻血嗎?”“我獻300毫升?!薄?月6日上午9點半,康定市中橋愛心獻血屋前人頭攢動,許多市民自發前來獻血。地震發生后,為保證臨床供血充足、及時搶救傷員,甘孜州中心血站向社會發出無償獻血倡議書,號召廣大群眾積極參與?!俺h發出后立即得到了廣大市民積極響應,血站外逐漸排起了100多米的長龍。大家的熱情讓我們很感動?!备首沃葜行难菊鹃L徐俊沒想到,僅一天時間就有110多名愛心市民成功獻血,累計捐獻3.6萬毫升血液,滿足了地震傷者救治需求。
9月9日中午,一個鍋爐、一個灶臺,兩罐煤氣、一頂雨棚,就成了康定市某飯店老板張奴合和他店里6名員工在災區的牛肉面館。與以往不同的是,這個臨時搭建的面館完全免費。吃著香噴噴的牛肉拉面,瀘定縣磨西鎮貢嘎廣場安置點的群眾不停點贊。原來,地震發生的第二天,被無數奮戰抗震救災第一線“逆行者”事跡所感動的張奴合就和飯店員工一道,帶著價值上萬元的面粉、牛肉、食用油等食材,驅車來到磨西鎮,免費為安置點群眾和志愿者、救援人員等做牛肉面。
9月14日,瀘定縣瀘定橋小學舉行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攜手奮進新征程”復學第一課暨向地震災區獻愛心捐贈儀式。在活動中,全體師生紛紛踴躍捐款,拳拳愛心匯成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的涓涓暖流。在校園里,隨處可見展現民族團結、中華民族一家親主題的手抄報和畫作等。這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作品,都是老師、家長和學生一起完成的。眼前的抗震救災,更是讓全校師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
截至9月13日,災區各項救援工作全部結束。來自各方的救援隊伍陸續撤離之際,瀘定縣群眾紛紛夾道相送,感謝這些挺身而出、奮不顧身的逆行英雄。在瀘定縣得妥鎮、磨西鎮,各族群眾自發送別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一個又一個雞蛋、月餅、蘋果被塞到救援人員手中,一條又一條哈達系在了救援汽車上,一聲又一聲真誠致謝持續不斷……不少人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場面令人動容。
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瀘定抗震救災,再一次彰顯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民族團結偉力,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團結精神。這,也正是災區人民重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生活的希望所在、信心所在和力量所在!
9月7日,志愿者在磨西鎮的臨時安置點為受災群眾分餐 沈伯韓/攝
延伸閱讀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團結進家庭”實踐行動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項工作,凝心聚力建設團結富裕和諧美麗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甘孜,今年7月1日,甘孜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團結進家庭”實踐行動正式啟動。該行動以全州農牧民家庭為主體,計劃用5年時間建立全州65457名公職人員全覆蓋聯誼264974個農牧民家庭的常態機制。截至目前,全州44名州級領導干部、84%的縣處級干部已全面完成首次入戶聯誼工作,其余干部將于10月1日前全面完成首次入戶聯誼工作。
具體而言,這項實踐行動將采取“1+2+N”模式,“1”即干部職工聯誼本人家庭;“2”即干部職工義務聯誼父母家庭、配偶父母家庭;“N”即聯誼2戶以上農牧民、城鄉居民家庭。成立州、縣(市)、鄉(鎮)、村(社區)四級聯動機制,州、縣(市)成立實踐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鄉(鎮)成立“石榴籽工作中心”,村(社區)成立“石榴籽工作室”,確定2至3名“育籽員”,具體協調聯絡推動實踐行動,引領全州各族干部群眾積極爭創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家庭,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甘孜州民宗委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劉雅 )
文:周燕 龍慧蕊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2022年第9期
責編:劉雅 流程·制作:韓東峻